新闻:东莞皇冠轿车“175秒高速疯狂别车”一事在网络上引发关注。因插队未遂,皇冠轿车至少5次恶意对沃尔沃轿车别车,踩刹车、左右变道阻挡,并在恶意制造撞车后逃逸。在被处200元罚款后,5月24日,皇冠轿车车主涉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而被拘留,该事件也被作为刑事案件立案调查。
点评:对于“175秒高速疯狂别车”的处理,从行政处罚到刑事拘留,个中原因,当地警方并未作出说明。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对于故意别车行为的认定,各地在执法尺度上并不一致。
早在2015年6月,河北省公安厅交管局就明确规定,驾驶人强行并线的,以未按规定变更车道进行处罚;故意别车的,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法处罚。但在执法司法实践中,并非所有的故意别车行为都可以一罚了之。比如,此次皇冠轿车车主的故意别车行为,破坏的不仅仅是道路交通管理秩序,侵害的不仅仅是沃尔沃车主的合法权益,其客观上危害了高速道路上的公共安全,极易对不特定的其他车主造成侵害。如果单纯地用治安管理处罚法来评价处理类似行为,则与其造成的法益侵害不相适应。
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本质属性。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司法解释,将屡屡发生的故意别车行为入刑,进一步明确刑事立案和量刑标准,在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之间确立相对清晰的界限,以便于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
招考命题不能“新瓶装旧酒”
新闻:近日,“洛阳市直和县区事业单位招考笔试疑遭泄题”事件在网络上闹得沸沸扬扬。这场招考笔试结束后,有考生反映,一教育培训机构考前刷题竟命中了75道公共基础知识题中的70道。经调查,虽然没有泄题,却是出题方“懒”得出新题,照搬了一些单位往年招聘时的旧题,从而让培训机构“撞上大运”。
点评:如今,抄袭其他地方事业单位招考试题,已成一些事业单位招考命题“潜规则”。对于考生来说,如果碰巧做过原题,就能在考试中占便宜得高分,这有悖考试公平原则。
与公务员考试不同,事业单位招考试卷在考试结束后并不公开,这也是命题人喜欢照搬照抄异地试卷最为直接的原因。再深究一下,这其实反映出命题人对事业单位招考重视程度不够,对事业单位招考命题研究不够,以为“新瓶装旧酒”就能欺上瞒下蒙混过关,谁知道培训机构和考生对试题的研究比命题人还要深刻透彻。
能否选拔出优秀的适合岗位需求的事业单位人才,与试题质量的高低多少有点关系。屡次出现的雷同试题,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如何建立完善的事业单位招考命题机制,如何建立具有较高水平、认真负责的命题人专家库,如何完善命题保密制度,从源头上保证考试的公平,这是摆在人事部门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统一管理或避免窨井变陷阱
新闻:美人鱼表演者小王,5月14日晚途经西安市太华路与含元路东北角时,踩上路面松动的井盖摔倒骨折。她先后将此情况反映给西安市市政、热力、电力、移动、自来水、天然气、电信、地铁等多个可能与井盖有关的部门,但都说不归自己管。
点评:侵权责任法第91条规定,窨井等地下设施造成他人损害,管理人不能证明尽到管理职责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按理说,只要有明确的产权单位,解决这场纠纷并非一件难事。
但从小王的遭遇和各地实际情况来看,几乎每个城市的窨井,都牵扯到数十个单位,部门繁多、责任不明,没有统一机构对路面窨井盖进行管理。试想,如果连一个窨井的产权归属都难以理清,那么平时的维护保养,岂不更是无从谈起?
城市经营三分建,七分管。一座窨井、一个井盖,考验着一个城市的管理水平。我国城市道路交通条例早就规定了市政管理部门在道路设施及其维护等方面的监管职能。当务之急,市政管理部门应当切实承担起监督责任,明确每个井盖的身份信息,打造统一的窨井智能网络管理平台,统一受理窨井投诉,避免互相推诿,杜绝此类事情的再次发生。
校园腐败无孔不入须制度堵漏
新闻:湖北咸宁人潘亮,仅仅用了几年时间,几乎垄断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小学学生饮用奶销售市场。近日,这名商人出现在了恩施州来凤县人民法院庭审现场。他“独特”的生意经得以曝光:先后73次给恩施州教育系统15名官员行贿77万元。
点评:这又是一起商人围猎握有实权干部的典型案例。干部固然可悲,围猎者同样可恨,但学生奶市场垄断背后的制度漏洞,更是让人触目惊心。
早在2008年,湖北省教育厅、省工商局等联合发布《湖北省中小学校校园食品用品安全管理办法》。该办法要求,对为学校提供食品、用品及服务的生产经营者,实行经营资格审查制度及备案管理方式。应当说,这个办法制定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在实际执行中却形同虚设。
潘亮注册恩施州为学学生奶配送有限公司,经过州教育局后勤办出具推荐函,就取得了备案资格。两年后,又是仅凭州教育局后勤办出具的一份“讲究诚信、业务规范、深受好评”的证明材料,就可以继续保留省级备案企业的资质。由此可见,能否成为省级备案企业,关键就是要过了州教育局后勤办这一关,而省教育厅、省工商局等部门对备案公司并不作实质审查和动态监管,那么这样的资格审查和备案制度,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有权必有责,用权必受监督。仅仅是查处了这起窝案还远远不够,如果不去完善校园食品供货商招投标和审查制度,类似的案件恐怕还会再次上演。
(2017年6月4日《法制日报》作者:王成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