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手比利?巴德》法律观的历史属性,依然具有启示意义
《水手比利?巴德》是被誉为“美国莎士比亚”的梅尔维尔的最后一部作品,这部小说虽在他去世后才出版,但是该书通过三个人物描绘的三种力量还是引起了激烈的探讨。从事件本身看似是维尔船长的威严与比利?巴德的善良的碰撞,说到底就是人为制度与人性本善的碰撞,法律与传统意义上的善意的冲突。
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战舰“贝林普顿号”上的水手比利?巴德是一名年纪轻轻而富有经验的水手,他心灵质朴,身体强健,干活卖力,虽然不善言辞,但却很受舰上船员的喜欢,特别是维尔船长,一直以来像慈父一样呵护他。
为了能稳定地工作,比利?巴德小心翼翼地遵守战舰所有的规定,但是军械师克拉加特却总是看不惯他,并设计了一个圈套陷害他。一天夜晚,克拉加特安排了一名哨兵将熟睡的比利?巴德叫醒,动员他参与谋反,遭到了比利?巴德的拒绝。接着,克拉加特亲自在维尔船长面前声称有人鼓动暴动。当维尔船长问他是谁时,克拉加特说出了比利?巴德的名字。
根据比利?巴德的为人和平时的表现,维尔船长自然不相信克拉加特的鬼话。“你只看到了他好看的脸蛋,红艳艳的雏菊下很可能是一个陷阱。”克拉加特警告船长不要被比利?巴德的外表所迷惑。维尔船长找来比利?巴德询问情况。当着比利的面,克拉加特仍然面不改色地撒谎陷害。此时的比利?巴德感到莫大的羞辱,小说作者这样描绘:“比利的脸色苍白,他张大着嘴巴,却只吐出一些奇怪的声音。”但是他越想讲话,就越是讲不出来。愤怒之下,他伸出了拳头,将克拉加特打倒在地,没想到的是,克拉加特居然在倒地后一命呜呼了。
喜欢阅读蒙田著作的维尔船长以严厉著称,但是远非残酷鲁莽。虽然他的内心不相信克拉加特的话,但是身为军人的他也认识到,在军法面前是不容许有个人意志的。如何处理比利?巴德,是生?是死?面对这一抉择,维尔船长在作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冷静思考之后,最终根据战时法律,以比利?巴德的行为构成“以公然的反叛行为犯下的杀人罪”,判处比利?巴德绞刑。
比利?巴德被处死,军舰上似乎回归了平静,但是维尔船长却自此处于痛苦撕裂中,因为他从内心认同比利?巴德的精神及道义,如他所说,处死比利?巴德犹如剜掉他身体的一部分。
围绕小说中维尔船长的行为,评论家们众说纷纭,立足点不同,观点各异。查尔斯?A?雷奇在《正义的悲剧》中指出,因为不可能用和平的方式来解决比利?巴德的事件,维尔船长必须面对法律的意志,维尔船长本身并没有什么过错,比利的死是由不近人情的法律所造成。F?O?马蒂生则认为,小说把比利?巴德的纯真和克拉加特的邪恶描写得淋漓尽致,则是为了更好地突出维尔船长丰富的阅历和公正的处世态度。
实际上,小说中的水手比利?巴德、维尔船长、军械师克拉加特,分别代表了三种力量:人本善良、法律、绝对邪恶。比利?巴德打死了克拉加特,维尔船长根据军法处死了比利?巴德。表面上看,善良打死了邪恶,法律却处死了善良。换言之,法律虽然倾心于善良,但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必须惩治没有约束的善良。
善良与邪恶,是人类“自然天性”的两极,法律具有人为加工的属性,是一种“人工产品”,是维持社会秩序的一种强力工具。在小说中,比利?巴德被处死,人类的“自然天性”受到质疑,经由人为制定和执行的“人工产品”——法律,显示出了超越自然力量之上或者之外的力量。维尔船长珍贵地保持了应有的理性。正如温德尔?格里克则所说,在一种高度复杂化的文明中,对个别人的正义并不是最重要的,当正义和个人发生冲突时,必须保证社会的正常秩序,维尔船长很好地把握了这一点。
用现代的观点也许当然地会认为维尔船长过于武断,因为比利?巴德的行为,构成不了杀人罪,因为善良的他没有杀人的故意,只是想教训一个撒了谎的家伙,但是法律具有历史属性,它必须对一个时代负责。
“谁能在彩虹里划下紫色结束、橙色开始的分界线?我们能清晰地看到颜色的不同,但是究竟在什么地方一种颜色逐渐地混入了另一种颜色呢?”善良与邪恶的界线到底在哪里,一名检察官在案件面前,面对“善意”的目的和法律上的正义的抉择时,也应如维尔船长一样,保持应有的理性。
(《检察日报》2017年10月13日 作者:高岩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