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所罗门的伪证》:审判与救赎
2021-09-26 16:51:00  来源:徐州市泉山区人民检察院

  作者:韩峰

  柏木是自杀还是他杀,作者在最初就披露了真相,但这不是全部的真相,更不是最重要的真相,最重要的是在揭露真相过程中所折射出的未成年人的成长和教育问题。困惑总会伴随着人长大,如何解惑,则成就了不同性格和命运的孩子。

  《所罗门的伪证》是日本作家宫部美雪的长篇推理小说,整部作品笔触细腻、节奏流畅,虽然基调中充斥着冲突、迷茫、谎言和愤恨,但在这些汹涌的阴郁中,又始终流动着执着、勇敢、悔悟和信任,处处散发着温暖和力量。

  小说是围绕一名初中学生柏木卓也的死亡展开。一个圣诞的雪夜,卓也从学校天台坠落而亡,直至第二天早晨被发现时,他已经成了一具冷冰冰的尸体。似乎没有人怀疑过柏木的死会是他杀,警方也很快作出了自杀的结论。当一切在法律层面尘埃落定之后,一封匿名举报信从天而降,指控学校的不良少年大出俊次是凶手!

  举报信如同一颗投入水中的石子,生出层层涟漪,让生活再也无法平静。

  大出俊次会是凶手吗?假如学生中真的存在一个凶手,那么他无疑是最“合适”的——作弄他人、欺凌弱小并以此为乐,随意辱骂、威胁恐吓是家常便饭,这样有着劣迹和暴力史的人,确实容易让人产生怀疑,更何况柏木和大出曾经发生过冲突,犯罪动机和犯罪能力貌似也已具备。这是基于情感体验带来的判断,有极强的主观色彩,比理性分析更具有压倒性的优势,让事件朝着不可控的方向发展。看似满不在乎的大出,内心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其实他也不过是个缺乏家庭关爱的未成年人,是父亲畸形教育观下塑造出来的矛盾体。他没有受到法律的惩罚,却经受着舆论的讨伐。

  柏木是自杀还是他杀,作者在最初就披露了真相,但这不是全部的真相,更不是最重要的真相,最重要的是在揭露真相过程中所折射出的未成年人的成长和教育问题。困惑总会伴随着人长大,如何解惑,则成就了不同性格和命运的孩子。小说里设定的某些角色或多或少都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但无一例外的是,没有大人真正关注到学生们的心理问题。大人们或惊恐于死亡事件对孩子有无人身威胁,或担忧于学校声誉受损影响升学,诸如此类,却没有留意到死亡事件对孩子们真正的影响。

  柏木是个离群索居的学生,渺小孤僻,大出总是欺侮同学,顽劣不羁,他们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朋友,似乎并不必过度担心他们的命运。但孩子们却无法视而不见、无动于衷。因此,以藤野凉子为首的十几位初三学生,在暑期开启了一段令人瞠目结舌又顺理成章的“校内审判”,目的是找出全部的真相。

  学生们用智慧和勇气,克服了人员不足、学校阻挠、媒体干扰等情况,他们竭尽全力,不断地走近和发现真相。最初那些不屑、讥讽、冷漠、嘲笑的人,都慢慢改变了态度。成年人衡量的是利益,孩子们需要的是努力,哪怕最后没有结果,也要勇往直前、全力以赴。这个真相,并不仅仅对于嫌疑人大出俊次有意义,它关乎每个孩子的人生。

  任何校园事件中,最容易被忽略的,就是隐形的伤害。对于未成年人,不能简单地用成年人的道德规范和法律标准去评估和衡量,也不能用表面的波澜不惊去判断和理解,否则可能会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像藤野凉子他们一样勇敢,故事更有可能的结局是,有人带着不安,有人怀着遗憾,有人走向极端,有人学会淡漠。那些带着刺的孩子,再也无法直面自己。

  在各方力量的周旋斗争下,在“检察官”藤野凉子和“辩护人”神原和彦等人的不懈努力下,真相一点点被还原,结局难以置信又顺理成章——大出俊次并不是凶手,这是一场对他的救赎。在寻找真相中,他磕磕碰碰地成长,学会了自我审视、自我约束,洗清嫌疑,从道德谴责的漩涡中挣脱了出来。三宅树理也得到了救赎。为了报复自己受到的作弄,为了摆脱自己受到的轻视,她捏造了虚假的举报信,间接害死了自己唯一的朋友,并将一切谎言深埋于心底,活得执拗且偏激,而这场审判将她拖离了黑暗的深渊。目击坠落过程的神原和彦,也得到了救赎,那些来不及鼓起的勇气,暗藏于心的自责,转化成辩护的坚定,并终于在最后完成了审判最重要的一块拼图。柏木的死归因于自己,更归因于每一个人,这是陪审团的最终结论。孩子们认为,如果每个人都能更关心柏木,让他找到活着的意义,让他与世界产生温暖的关联,他就不会走向极端。孩子们的可贵之处在于,在互相对抗、支持和谅解中,仍然保持着宽容和自我反省的勇气。

  这场审判审视了每个人的内心,也治愈了深藏的伤口。看起来这是孩子们的自我治愈,但如果没有最初北野老师排除万难的帮助,没有热心的小林大叔的关怀,没有那么多成年人同样的信任和支持,这场“审判”寸步难行。

  对于孩子而言,多些理解、倾听和沟通,也许就能完成他们成长过程中意义非凡的事,不用在道德和法律的边缘徘徊,不用承担心中藏了撒旦的重负,不用担忧自我以为的错误,不会在人生刚刚起步就误入歧途。

  审判完成了救赎,但由此带来的思考并未结束。

  编辑:卓小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