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脱真贫、真脱贫关键在于用好验收考核指挥棒
2019-07-09 16:33:00  来源:徐州市泉山区人民检察院

  2019年是打赢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等多个场合反复强调,对群众反映的“虚假式”脱贫、“算账式”脱贫、“指标式”脱贫、“游走式”脱贫等问题,要高度重视并坚决克服,提高脱贫质量,做到脱真贫、真脱贫。要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关键要用好验收考核的指挥棒。

  截至2018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末的9899万人减少至1660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10.2%下降至1.7%,脱贫攻坚战在取得决定性进展的基础上又往前迈出了可喜的一大步。但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是在最为吃劲的时候,越是在解决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这些硬骨头的时候,越容易出现为了政绩而弄虚作假、急功近利的情形,越是要警惕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扶贫领域的魑魅踪影。

  从各地实际情况来看,“虚假式”脱贫、“算账式”脱贫、“指标式”脱贫、“游走式”脱贫等问题,并不少见。为使贫困户达到脱贫条件,有的地方借牛入圈,致使不符合脱贫条件的贫困户“档案脱贫”;有的地方忙于算账留痕,导致春天种果树,年底“被脱贫”;有的地方通过发放补助金、慰问品等小恩小惠,让群众签字主动承认脱贫……类似的情形不一而足、五花八门。遏制这种不良现象,关键要从三个方面加强对脱贫攻坚效果的验收和考核。

  第一,摸清贫困底数,精准识别严格核查。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建立贫困退出机制的意见》已经明确,贫困户脱贫的主要衡量标准,是该户年人均纯收入稳定超过国家扶贫标准且吃穿不愁,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所以,即便有的贫困户收入达标了,吃穿不愁了,但如果孩子因贫辍学或者还住在危房之中,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脱贫。有的地区害怕拖后腿而把真正的贫困户拒之门外,表面上交了一份合格答卷,但实际上仍有一部分困难人群没有纳入帮扶的视野;还有的地方把财政供养人员当成了扶贫对象,冒领国家财政扶贫资金,导致该扶贫的没有拿到救助金或者帮扶项目。由此可见,精准识别的背后更需要的是严格仔细的核查和监督。

  第二,细化退出程序,逐户实地考察。各地对贫困户退出程序做出了明确规定,加大了公开力度,这些做法很好,但仍值得反思的是,为什么虚假脱贫的情形仍旧出现?原因恐怕在于一些基层干部仍然丑态百出:“认认真真”走过场,一味应付“上级检查”;上级考核部门走马观花,“大会听汇报,屋里看报表”。“总书记几乎走遍我国最贫困的地区”应该成为考核检查组的榜样,真正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共谋发展良策。实际上,戳破虚假脱贫的“画皮”并不难,只是有时候考核者本身就是利益相关方,为了个人政绩装糊涂。如果多一些临时行程的改变,或者让第三方参与效果评价,是不是更能看到真贫、摸到实情?

  其三,持续脱贫解困,开发式扶贫和保障性扶贫相统筹。在剩下难啃的硬骨头中,特别是农村特殊贫困群体,要从以开发式扶贫为主向坚持开发式和保障性扶贫相统筹转变。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剩下的贫困人口通过低保“一兜了之”,而是重点针对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无法依靠产业和就业帮扶脱贫的贫困人口,建立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制度为主体,以慈善帮扶、社工助力为辅助的综合保障体系。对于能够通过“造血式”“开发式”道路脱贫的,还是要扎下根来找“药方”,弯下腰去“挖穷根”,因村制宜、因户制宜,把扶贫和扶志、扶智、扶技等结合起来,让贫困群众真正走出困境。

  脱贫攻坚没有捷径可走,只能靠苦干实干。只有用制度把好“脱贫关”,坚持更严的要求、更实的措施、更高的标准,戒虚功、不凑数,尽锐出战、真抓实干,才能拧干脱贫中的“水分”,让脱贫攻坚经得起历史检验,确保脱贫攻坚任务保质保量如期完成。

  编辑:卓小北